“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首展海報。
7月11日至22日,“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覽將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為香港市民及海內外游客全方位展示甲骨文的魅力。
香港距離甲骨文出土地河南雖然遙遠,但在甲骨文研究、展覽、傳播上卻從未缺席。
6月29日,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甲骨學與漢字文明研究所所長門藝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香港中文大學收藏有71版甲骨,該校的甲骨文電子資料庫在海內外都很有名氣。香港還涌現出饒宗頤、李棪等著名甲骨學者。
據門藝介紹,香港中文大學對甲骨文字進行了重新梳理和研究,建設了大型甲骨文電子資料庫。原來檢索甲骨文資料要搬查笨重的《殷墟卜辭綜類》《甲骨文合集釋文》《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等大型工具書,香港中文大學的甲骨文電子資料庫將這種繁重的體力勞動簡單化,使用者只需要在電子資料庫中輸入現代漢字,就可以找到相應的甲骨文辭及其出現片號,極大方便了甲骨文研究者。
著名甲骨學者沈建華參與了香港中文大學甲骨文電子資料庫的建設。2019年她到安陽參加“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詳細介紹了文庫的建設經過。1996年,由饒宗頤教授領銜,策劃在香港建立甲骨文電子資料庫,經過7年的努力,資料庫得以建立。甲骨文電子資料庫屬于香港中文大學“漢達文庫”的一部分,起初收錄了7部大型甲骨文書籍,設立了字形總表,這個總表相當于一把打開甲骨文資料庫門的鑰匙。后來,甲骨文電子資料庫增加至9部大型甲骨文書籍,輸入甲骨總計67683片。
沈建華說,網絡檢索甲骨文字的便捷方法,受到初入門的海內外甲骨學者尤其是書法愛好者的歡迎,被越來越多人認可和應用。
觀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石曉霆 攝
談起香港的甲骨學研究,繞不開著名學者饒宗頤。
饒宗頤是國際漢學界的著名學者,在學術上的成就與貢獻是多方面的。他1959年出版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以貞人(卜官)為綱、以卜事為緯,對全部甲骨刻辭重新校勘,為學術界提供了更為科學準確的資料,在甲骨文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所著的與甲骨文有關的著作還有《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海外甲骨錄遺》,以及結合典籍和金文研究殷商社會和禮制的《殷代日至考》《龜卜象數論》等。1962年,因在甲骨學方面的杰出貢獻,法國法蘭西文學院授予他“儒蓮獎”。
饒宗頤先生為了甲骨文研究的便利,早年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晚年又主持編撰了《甲骨文通檢》。該書是一部大型的甲骨文分類索引,他于每分冊均撰有長篇“前言”,闡述與各分冊相關的甲骨學問題,每類幾乎都有新的發現和研究心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認為,綜合來看,在甲骨學研究方面,饒宗頤的貢獻足以與甲骨學研究的四位大師即所謂“甲骨四堂”相并列,而成為甲骨學研究史上的“第五堂”。
2024年4月3日,“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展,展出青銅器、玉器、陶器及卜骨等精美文物。
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主任石曉霆介紹,這個展覽布置了一個甲骨展柜,旁邊還配有“甲骨文與現今文字對照表”展板,介紹甲骨文與現代漢字的異同,挑選的是“夏”“商”“周”“爵”“尊”“鼎”等漢字。策展團隊借助多媒體手段設計了豐富有趣的互動裝置,其中有一個觀眾可以參與的占卜儀式游戲。
2025年5月18日,第二十二屆(202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項名單揭曉,“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獲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出境展)。
作為“香港中華文化節2025”的重要活動之一,一場“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覽又將為香港市民及海內外游客全方位展示甲骨文的魅力。
展覽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指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河南日報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文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館協辦。
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將以歷史與現實交織、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姿態在香江之畔再次煥新登場。(記者 張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