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培十年, 河南非遺如何“播種未來”

發布時間:2025-07-02 來源:河南日報
文字大小:

“剪紙還能和蠟染工藝相結合,太酷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90后省級非遺孟津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的展覽臺前,圍滿了好奇的觀眾。

一次剪紙研培班,一次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研修班,讓這個把剪紙“玩出花”的小伙子腦洞大開。“接受了專業的理論指導,還結識不少志同道合的前輩,在老師的鼓勵指導下,我將這兩項非遺結合,市場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暢楊楊說。

近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十年成果展”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河南選送的鈞瓷、刺繡、剪紙、麥稈畫等多項非遺、學術研究成果精彩亮相,見證了河南非遺的生動實踐。

非遺文創研修班學員在杭州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考察。

非遺的傳承、保護和創新,關鍵在人。

自2015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據文化和旅游部統計,先后有149所院校舉辦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訓非遺傳承人5.1萬人次,各省區市同步開展研培工作,參與院校超過200所。

十年來,非遺和高校“雙向奔赴”,搭建起非遺傳承保護的廣闊平臺。在河南,共有鄭州輕工業大學、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南陽文化藝術學校3所高校參與研培,凸顯出提高非遺傳承能力、助力鄉村振興、促進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等多重效應。

河南非遺家底豐厚,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5個,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25個、代表性傳承人160名,省級代表性項目1030個、代表性傳承人1147名。面對如此豐厚的非遺家底,如何激活其內在生命力、確保代代相傳,成為關鍵課題。

研培計劃如何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河南如何進行本土化探索?未來將如何發力?記者進行了多方調研。

破繭育才

非遺傳承更具“青春范兒”

過去,很多非遺傳承被框定在師徒、作坊與家族傳承模式間,傳承人在創作理念方面缺乏系統化的教學與交流途徑。院校納入培養計劃的實施主體后,拓寬了傳承人的創新思路。

6月30日,許靜軒準時出現在直播間,他的直播間里,既售賣“好玩”的鈞瓷文創,也講解有趣的瓷器歷史。作為國家級非遺鈞瓷燒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先后參加過4次研培班,除了更新產品理念,還打開了直播銷售的路子。

許靜軒設計的鈞瓷文創“轉錢”。 受訪者供圖

“老窯口制作的工藝品逐漸與市場脫節,傳承人才青黃不接,要想守住手藝,就得改變思路。”上過研培班的互聯網理論和實操課后,許靜軒深刻意識到,比起大眾工藝,消費者更看重產品創意,傳統電商遠不如直播電商轉化率高。

研培班結束后,他開始有意識打造品牌,圍繞“好玩”的理念更新器型,將鈞瓷從觀賞品拓展為生活用品,“年輕人看到鈞瓷行業有發展前景,自然就會加入傳承隊伍里來”。

據許靜軒介紹,2020年前,他所在的禹州市神垕鎮,從事互聯網鈞瓷銷售的企業不足10家,如今,電商直播間已超過1500家。

研培計劃的核心在于:為非遺保護傳承引入專業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因此,學什么、教什么,便成了傳承人最關心的問題。

2024年11月,由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承辦的柳琴戲、光山花鼓戲研培計劃匯報演出圓滿落幕。匯報演出結束后,省級非遺柳琴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慶楠格外不舍:“從聲樂、身段,到化妝、服裝搭配,這些培訓課程針對我們基層院團急需提升的地方,每一節課都讓我受益匪淺。”

柳琴戲、光山花鼓戲是河南的稀有劇種。河南是戲曲大省,劇種繁多,但部分稀有劇種生存艱難,傳承多靠耳口相傳,像徐慶楠這樣的年輕演員最缺的,是“專業的指導和培訓”。

研培學員劉秀華作品《小柴犬剪紙燈》。

為了精準對接河南地方戲的發展需求,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在開班前充分調研,深入地方劇團、地方戲傳承保護中心,與演職人員面對面交流,全面了解劇團的人員結構、經費狀況、演出活動安排及傳承人群的學習需求。

“通過調研,學校掌握了地方戲發展的一手資料,制定起培訓方案來,針對性更強、實效性更高。”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廉玉柱說。

院校在跟蹤回訪環節了解到,多數學員在結業后,回到了各自的劇團或傳承保護中心,成了業務骨干,為戲曲藝術傳承事業持續貢獻力量。

立足非遺保護與時代需求,我省指導研培院校精準設立特色研培班次。“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高級研修班”為非遺工坊從業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河南非遺文創研修班”突出實用理念,著重提升學員的審美藝術水平,強化設計與科學知識的融合。

目前,我省累計實施研培班次36期,培訓學員1400余人,助力傳承人“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鍛造了人才隊伍。

融匯共生

非遺和高校“雙向奔赴”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鄭州輕工業大學選送的馬街書會項目引人駐足。觀眾只需戴上AR眼鏡,三弦琴師、墜子戲班等藝人便環繞身側,仿佛置身于馬街書會“萬人圍聽說書”的盛況。

“非遺源于傳統,活在當下。這組作品由師生共創,借助數字化技術,讓平日里大家接觸不多的非遺,也能走入百姓日常生活,這正是‘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理念的生動體現。”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薛峰說。

通過數字化技術,朱仙鎮木版年畫變成可玩、可趣味操作的拼圖;河南非遺美學館里,太極拳互動體驗裝置人氣居高不下;高校里,一系列新的數字非遺項目正在孵化……以創意研發為引擎,非遺更貼近人間煙火。

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高校,豐富認知;年輕學子在研究理論的同時,躬身深入田野、工坊,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鄭州輕工業大學設計理論專業的研究生鄭慧珊,就是其中一員。“近一個月的時間,帶隊老師帶領我們深入浚縣、神垕古鎮等非遺工坊調研。”通過實地取材、面對面交流,她發現非遺在傳播環節十分薄弱。

“調研結束后,團隊為當地工坊的產品包裝、產品冊、產品形象進行了一系列更新,實地調研也讓我的畢業論文結果更真實可信。”鄭慧珊說。

研培計劃豐富師生的學術視野,形成了新的學術增長點,促進了非遺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鄭州輕工業大學師資團隊先后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等國家級非遺項目5項;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研培期間共發表戲曲相關論文20余篇;南陽文化藝術學校的表演相關研究課題,獲南陽市職業教育課題評選特等獎。

研培學員宋慶春浚縣泥塑作品《中原好兒女》。

“我們還將研培項目融入本科專業,以民間藝術研究為重點,通過民藝調研、民藝實踐、民藝講壇等多種形式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鄭州輕工業大學非遺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副教授王瀟說,傳承人和院校團隊建立了長期合作,一線實踐更為老師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案例。

這場非遺與高校的“雙向奔赴”,使傳統技藝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既為代表性傳承人賦能,也讓新生代力量成長為非遺傳承的生力軍。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扎實做好傳承人教學工作,同時以項目為牽引,帶領學生走出高校,推動非遺和數字媒體、動畫、產品設計等更多專業深度融合,讓‘產學研’發揮更大能量。”王瀟說。

點“藝”成金

織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研培計劃自實施以來,我省堅持“非遺+”理念,通過市場化、組織化路徑,拓寬非遺產品銷路,助力鄉村振興。

步入河南汝陽高老莊布鞋文化產業園,布鞋生產車間有條不紊;中原布鞋博物館展示著珍貴的民俗老物件;研學基地吸引不少中小學生前來體驗女紅技藝。這家集產、研、學與文旅于一體的文化園,成了當地網紅打卡地,帶動周邊3000多名村民提升布鞋制作技藝、致富增收。

作為市級非遺段氏傳統布鞋納制工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段玉國早期生產的布鞋,多為黑幫白底的傳統款式,單一的品種限制了產業發展。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通過研培班,我才明白了樣品、商品和產品的區別。”段玉國說,接觸到標準化生產模式后,昔日的小工廠得以一步步蛻變,發展成如今運作成熟的產業園。

段玉國曾參與鄭州輕工業大學舉辦的布藝培訓班、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高級研修班。自2021年起,鄭州輕工業大學開啟“研培師資進鄉村,現代設計進非遺”,學校師生深入當地,為村民培訓制鞋工藝,并對段玉國的布鞋進行全方位品牌打造,設計了50款適應不同場景的鞋樣,激發了鄉村內生動力。

觀眾正進行馬街書會AR交互體驗。本版圖片除受訪者供圖外,均為鄭州輕工業大學供圖

這并非個例。多年來,我省研培學員中不乏通過非遺賦能,成長為全國輕工技術能手、中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為地方非遺保護、鄉村振興貢獻智慧。

“系統性培養機制幫助傳承人構建多維文化認知體系,用非遺凝聚文化認同,讓傳統技藝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加速經濟價值轉化。”王瀟說。

近年來,鄭州輕工業大學先后舉辦河南非遺文創研修班、傳統工藝文旅融合研修班等班次,以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為目標,以“非遺點亮”計劃為契機,以非遺工坊建設為依托,將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融入我省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贏。

非遺研培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呂品晶認為,非遺保護傳承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暴露出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與治理張力。如何平衡非遺的“本真性”與“創新性”,以及如何突破“傳統技藝保存”的單一模式,走向“生態化”的現代性,讓本土文化可持續傳承,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時代課題。

從技藝到產業,從課堂到田野,這場持續近十年的“青春播種”,讓河南非遺根脈扎得更深,新枝伸向更遠的春天。(記者 張魏)

他山之石

北京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作為首批研培計劃試點院校之一,2015年以來組織完成了17期非遺研修班,為全國各地培養傳統工藝青年骨干傳承人341名,完成文化和旅游部非遺研習項目5項,依托北京市非遺研培計劃、國家藝術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振興中國傳統工藝清華大學創新工作坊等開展一系列非遺研創活動。此外,還參與哈密、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申報獲批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啟動非遺保護專業碩士學位項目,開展一系列人才培養、科研、政策咨詢和展示推廣工作。

上海

上海主要以“地方重塑”為社區建設的起點,將傳統工藝振興作為研培計劃實施重點。如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依托“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傳統工藝研修班,組織學員聯合開發青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南等地的非遺文創產品,并借助“與世界文明對話:‘一帶一路’國際手工藝展覽”等國際平臺展示中國西部地區非遺之美,推動文化自信、非遺保護與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合。非遺研培及成果的國際化傳播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塑造了更鮮活的國家形象,以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生動實踐彰顯了追求文明交流互鑒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

江蘇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系統持續的非遺研培教學,在貴州建立工作站,推動非遺工坊建設,走出了一條“非遺扶貧與扶智育人”相結合,以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創新之路,工作案例《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入選《中歐人文藝術教育項目與成果手冊》,衍生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生計系列活動。

云南

云南藝術學院師生與非遺傳承人形成教學相長的特色教學模式,形成非遺傳統工藝特色教材、非遺傳統工藝實訓室、大師工作站等系列成果。近兩年,學院又聚焦“和美鄉村背景下的傳統技藝交流與傳播”這一教學目標,采用“1+N”授課模式,組織優秀本科生、研究生、指導教師與傳承人學員組隊研學,課程設計上廣邀與培訓類別緊密相關的知名專家深度參與。

資料來源:鄭州輕工業大學

編輯:劉超玲    審核:韋偉 監制: 王錦春
返回頂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文字縮放
復制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一|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千人斩|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日韩免费一级片| 亚洲国语在线视频手机在线| 国产交换丝雨巅峰|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dvd| 欧美啊v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国产色在线com| 99这里只有精品| 妖精色av无码国产在线看| 中文字幕理论电影理论片|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福利在线小视频| 十八在线观观看免费视频| 四虎最新紧急更新地址|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jizzyou中国少妇| 岳在我胯下哭泣|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欧美精品九九99久久在免费线| 免费国产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麻豆| 课外辅导的秘密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10000| 国产男女在线观看| jizz视频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