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徐松 通訊員 楊衛杰) “以前想著南方是淘金的好地方,現在看來,家鄉有更廣闊的創業天地。村干部像親人一樣,提供扶貧車間,幫俺找工人。俺兩口這個手套廠一年純收入20多萬元。”1月4日,鄲城縣汲水鎮張莊村手套廠內80臺手套編織機像老式打字機一樣有節奏地“噠噠”輕鳴。30歲的王輝和高慧敏小兩口熟練地操作著這些機械,幸福溢于言表。
王輝、高慧敏10年前就南下淘金,打過零工、當過工人,充分了解趕工期、加班加點的辛苦。后來,二人在浙江一家手套編織廠落腳,從普通工人做起,王輝因熱愛鉆研、善于修理機械,慢慢成為車間主任;高慧敏憑借較強的學習能力,很快把手套編織技術熟練掌握,成為技術工。二人每月收入近兩萬元。
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二人不得不留一人在家照顧孩子。了解此情況后,汲水鎮干部和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治軍動員王輝返鄉創業,幫其提供扶貧車間和招工,王輝也正有此意。于是,小兩口投資40多萬元購置了80臺手套編織機,帶著技術和人脈返鄉創業,張莊村手套廠于2022年建成投產。
“80臺機械一天能織1萬只手套,全是訂單生產,不愁銷路。10多名工人都是鄰村的父老鄉親,干活踏實。再說了,家鄉的教育條件好,女兒讀3年級、兒子讀1年級,都在家門口上學,很方便,我們很滿足。”王輝、高慧敏相視一笑,埋頭操作編織機,繼續織就他們的“幸福網”。
無獨有偶,汲水鎮王古同村34歲的鄭留學和張靜也是一對雙飛雁。鄭留學在一家企業當司機時認識了傘廠老板,隨即放棄司機職業,熱衷于制傘。隨著鄲城縣傘業產業園的建成,鄭留學和張靜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幫助下租賃了扶貧車間,于2015年在家門口注冊了汲水鎮遠景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他倆堅信,在家門口創業一定會有“遠景”。水是故鄉甜,小兩口又在張莊村創辦了傘業加工分廠,兩廠共安排就業60多人,年純收入30多萬元。
汲水鎮黨委書記劉芳修說:“月是故鄉明。鄉賢與家鄉無法割舍的紐帶是鄉情。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建好基礎設施,提供優質服務,吸引鄉賢返鄉創業、投身鄉村建設,留住鄉愁,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②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