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松
暮春時節,站在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科創中心的種植基地遠眺,萬畝良田宛如綠色的海洋。在這片孕育了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地之上,一場關乎糧食安全的“芯片革命”正在悄然進行。
“我們實驗室按照農高區‘四區一基地’建設目標,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破解產業科技難題,著力打造黃淮平原高質高效農業和小麥產業創新高地,通過種質創新和微生物技術,達到改良土壤、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河南省作物高效生產與食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張福麗拿著新研發的微生物菌劑欣慰地說。
據了解,該科創中心包括重點實驗室、現代農業產業研究院和小麥技術創新中心,主要任務是與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周口師范學院等單位的研發團隊合作,圍繞小麥、玉米、甘薯等農作物,開展小麥優質高產分子育種、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農作物高產高效栽培、微生物菌肥研發和地力提升、小麥功能性食品開發等方面的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萬畝良田裝上“智能芯片”
“夫三農生九谷,稷為百谷之長。”《齊民要術》中的古老智慧穿越時空,在這片土地上煥發新生。在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科創中心河南省作物高效生產與食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5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建筑群內,微生物培養室、智能溫室、分子育種實驗室有序運轉,賦予古老的土地“數字生命”。
張慧芳、李村杰、劉震等數十名博士在張福麗帶領下,認真、有序地開展菌劑研發、活性物質挖掘、dsRNA生物農藥研究、生物富硒等功能農業開發。張福麗拿著錐形容器,向記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我們研發的微生物菌肥,通過菌株改造,有針對性地挖掘活性物質的增效功能,能在減施化學肥料的情況下,提升小麥根系活力,減少病害發生,實現品質和產量的雙提升。”
這種看似普通的綠色液體,實則是匯聚了木霉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的“生物軍團”,它們在博士團隊的精心培育下,正悄悄改變著傳統農業的面貌。張福麗告訴記者,她的團隊為鄲城縣研發出了微生物菌肥和菌劑兩類產品,可以基施、后期追肥,也可葉面噴灑,應用于該縣高標準農田的小麥和玉米、蔬菜、果樹等農作物,效果良好,起到了預防土壤板結、克服重茬障礙、均衡營養、提高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微生物等作用。今年,他們將使鄲城縣更多的小麥用上微生物菌肥和菌劑。
科技賦能掀起“田間革命”
在植物培養室內,李俊暢博士正帶領團隊進行一項開創性實驗:通過篩選技術,對小麥、番茄、胡蘿卜等農作物的幼苗進行微生物干預。“就像給農作物接種‘疫苗’,我們在苗期就使用特定微生物菌劑,讓病原菌還沒發作就被消滅了。”他指著顯微鏡下的熒光圖像說,“這套系統能實時監測農作物抗病基因,促根成效與抗病成果一目了然。”
這樣的創新正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鄲城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的小麥種植基地,使用微生物菌肥的小麥根壯葉密、墨綠層疊,較對照小麥畝均增產100多斤。更令人振奮的是,土壤性狀、面筋指數等均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如今,種田用的科技產品,真是咱莊稼人的‘金疙瘩’,好糧食不愁賣,既高產又能賣上好價錢,真是兩頭甜。”鄲城縣種糧大戶賈云飛欣慰地說。
從實驗室到田野實現成果轉化
在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小麥技術創新中心,數十項專利技術正加速產業化,小麥種子現代化生產線正在建設,高端智能化人工氣候室讓小麥住進了“空調房”……相當于為豫東大地注入“生物強心劑”。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生產方式上——過去“大水大肥”的傳統模式,正被“精準施肥+生物防控”的綠色體系取代。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農民看得見的實惠。”張福麗介紹,通過“實驗室+合作社+農戶”模式,鄲城縣已有近5萬農戶受益于新技術,成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舉措的最佳實踐。
夕陽西下,平移式噴灌機噴起的水霧如春雨一般絲滑,折射出道道彩虹,為麥田鍍上金邊。張福麗帶著她的博士團隊正在小麥種植基地查看苗情:“一棵苗、一堆根,這就是科技的力量,代表著我們的付出值了。”
夜幕降臨,在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的智能大屏上閃爍著實時數據:土壤墑情監測、無人機巡航、氣象預警……這片承載著“中國碗盛更多河南糧”使命的熱土,正在科技的澆灌下書寫小麥產業創新發展引領區、黃淮平原現代農業示范區、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典范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區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的嶄新篇章。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