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付永奇
今年 “三夏”期間,在我市廣袤的麥田里,秸稈打捆機在收割后的田地間來回穿梭,將散落的麥稈“吞”進腹中,吐出一捆捆的“草垛”。通過綜合利用,這些曾經令人頭疼的農業廢棄物變成了助農增收的 “綠色資源”。
“收割小麥每畝45元,用秸稈置換就能免費收麥!” 在扶溝縣包屯鎮,種糧大戶李國強算起經濟賬。該縣以年消化30萬噸秸稈的國能扶溝生物發電廠為龍頭,構建起 “縣有龍頭企業、鄉有回收站點、村有聯絡專員” 的三級網絡,設立99個標準化收儲點,配備116臺專業打捆設備,培育381戶肉牛養殖戶參與回收,引進秸稈模壓制品企業延伸產業鏈。這種 “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戶參與” 的模式,讓秸稈從田間直達車間,帶動2000余名農民在家門口就業。
在西華縣,秸稈“五料化”利用技術已實現規模化推廣。該縣小麥常年種植面積103萬畝,每年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約50萬噸,綜合利用率在94%以上。今年“三夏”期間,全縣累計投入280余臺打捆機,從事秸稈收購的企業、合作社和個人共計105個。周口潤發農牧有限公司、宏遠牧場等標準化肉牛養殖企業,每年可收購消化小麥秸稈近萬噸,為養殖戶節省飼料成本超600萬元。
“秸稈綜合利用是一篇大文章。” 在商水縣郝崗鎮三義村的田間,郝崗鎮政府相關負責人看著忙碌的秸稈打捆機表示,當地在推廣秸稈還田的同時,通過扶持經紀人建立收購點,與養殖場合作建立銷售渠道等多種途徑,讓秸稈從“一燒了之”到 “秸” 盡其用,既增加了群眾收入,又實現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川匯區通過建設秸稈集中收儲點,探索“網格化管理+全產業鏈” 模式。該區將秸稈分類用于赤松茸種植基料、有機肥生產及外銷,實現資源化利用。該模式帶動周邊企業、合作社參與收購,形成“農戶—收儲點—企業”的閉環鏈條。該區秸稈焚燒現象基本杜絕,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提升,真正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目前,我市已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戶參與”的秸稈利用體系,綜合利用率超94%,帶動農民增收1.2億元。“我們將完善‘收儲運+加工利用’全產業鏈,力爭實現秸稈利用率95%以上,打造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