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云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兩高四著力”的戰略要求。“兩高”即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四著力”即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農業強省,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四著力”構成了實現“兩高”的具體路徑。其中,“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作為“四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做好這方面工作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精神動力、為高效能治理提供價值支撐。這一要求不僅根植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更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文化繁榮是民族復興的內在要求,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維度,更是激發社會發展活力的“重要支點”。
從時代背景到戰略深意。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的厚重底蘊。然而,文化資源大省并不天然等同于文化強省。文化資源優勢如何轉化為發展勝勢?文化認同如何凝聚為奮進力量?文化服務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正是河南“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提出的深層背景與現實動因。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河南肩負著“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的時代囑托,必須通過文化繁榮為高質量發展注入靈魂,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從區域發展角度看,河南作為人口大省,正經歷著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信息文明轉型的深刻變革,亟須以文化繁榮引領價值重塑、凝聚發展共識、提升區域軟實力。
從上層建筑到發展動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僅反映社會物質生產的狀況,更以其獨特的精神力量塑造經濟活動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正是對這一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要求通過文化的繁榮為高質量發展定向鑄魂。
文化繁榮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河南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大力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建設,實施殷墟、二里頭、隋唐洛陽城等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同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賦能傳統文化,如河南博物院通過數字化技術讓館藏文物“活起來”,《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爆款節目以創新表達驚艷世界,生動詮釋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交融。此外,河南積極推動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以“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為代表的大型文旅演藝項目,深度挖掘黃河文化,不僅成為現象級文化地標,更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協同發展。
多維融合與創新驅動。文旅融合激活文化遺產,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河南安陽依托殷墟甲骨文這一中華文明瑰寶,實施文旅要素全面提升工程,聚焦“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著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和“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此舉既讓殷墟甲骨文從歷史典籍中“活起來”,以文旅融合之筆續寫文明傳承的時代新篇,又讓文化資源轉化為全域旅游的強勁動能,為古都安陽注入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活力。
科技賦能文化創新,催生文化新業態。洛陽龍門石窟通過高精度掃描實現佛像數字化復原,使殘缺文物跨越千年重現光彩,該項目帶動2024年景區二次消費占比提升至38%;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豫來遇潮”文創品牌,將賈湖骨笛等IP轉化為XR實景體驗,其文創年營收從百萬級躍升至近9000萬元。焦作云臺山景區2025年端午假期通過AR端午民俗活動吸引游客197.25萬人次,同比增長17.15%。這些實踐印證了“科技+文化”的乘數效應,當前河南正構建“數字化采集—創意化開發—產業化運營”的全鏈條模式,為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提供示范路徑。
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作為“兩高四著力”戰略的關鍵一環,既是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引擎,也是高效能治理的價值基石。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卻擁有塑造未來的磅礴力量。當古老的甲骨文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當黃河岸邊的戲劇幻城講述著民族生生不息的故事,當中原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充盈著向上向善的文明氣息,河南便不僅是在傳承歷史,更是在創造歷史。以文化之繁榮,為現代化河南建設塑形鑄魂,讓厚重的中原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中原篇章貢獻深沉而持久的力量——這既是河南的使命,亦是河南通向未來的榮光之路。新征程上,河南將以“挑大梁”的責任與擔當,著力推動文化這一“重要支點”更好地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大廈,為民族復興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周口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