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高洪馳
你相信嗎?在周口市沈丘縣有這樣的一個鄉,在該鄉街頭一個不起眼的位置,有群眾在加工雨傘配件,農村一個不大的院落,或許就是一個雨傘配件加工點,改造后的一所閑置校園,就是一個雨傘配件代加工廠,全鄉有注冊雨傘及其配件生產廠家47家,每年有100余萬把成品雨傘走進江浙一帶或出口海外,全鄉近四分之一的群眾從事雨傘加工或雨傘配件代加工業……
這里就是沈丘縣卞路口鄉,雨傘及其配件加工業已經成為這里鄉村振興路上的特色產業。近日,記者迎著一路花香,驅車來到卞路口鄉,一睹雨傘制造業的風采。
卞路口鄉傘業行業協會和赤城傘業位于胡莊村西頭的傘業制造基地。走進該基地,只見里面花團錦簇,綠意盎然。基地東邊正在施工,西邊是赤城傘業生產車間,車間內工人們高效有序工作著。記者觀察發現,在這里務工的大部分是婦女和老人。
“我以前把孫子送到學校后,就沒事干了,很無聊。現在可好了,我把孫子送到學校后,就來這里務工。我歲數大了手腳慢,每天大約掙70塊錢。”一位正在穿管線的婦女對記者說,她叫鐘鳳梅,今年65歲。由于兒子和兒媳婦工作繁忙,她每天要負責接送孫子上學。“自從有了這份工作,無論孫子買啥,我再也沒有向兒子要過一分錢。”說完,她彎起嘴角,哈哈笑出聲來。
“在這兒不論上下班時間,隨時可來、隨時可走,也不講年齡大小,只要愿意來務工,我們都歡迎。”赤城傘業負責人胡現偉說。
據了解,赤城傘業是一家村辦企業,生產車間是原胡莊小學教室改造而成。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小學在校學生逐年減少,有關部門對一些在校生達不到要求的學校進行撤并,許多農村校園便閑置下來。如何利用好這些閑置下來的集體資產?卞路口鄉黨委、鄉政府進行了積極探索。
2024年10月份,該鄉對閑置下來的胡莊小學校舍進行車間化試點改造,然后把改造好的生產車間租賃給赤城傘業和鄉傘業行業協會使用,并把校園內其他空閑土地租賃給河南豪旺達傘業有限公司。河南豪旺達傘業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成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傘柄生產車間,預計2025年6月份投產,閑置下來的集體資產有了用武之地。
離開赤城傘業,在卞路口鄉人大主席張林亞的引領下,記者前往賢豐雨具加工廠和沈丘晨越傘業有限公司采訪。路過一間不太顯眼的店鋪時,記者看到兩位老人在店鋪門前的一張桌子旁忙活著,桌面上堆放著許多零配件。張林亞說:“他們在為傘骨穿條。”
于是,記者停下車,來到兩位老人身邊。看到有人前來,兩位老人熱情地打招呼,不但好客而且很健談。記者在聊天中得知,兩位老人是一對夫妻,長期在此居住,并開了一個小賣店維持生活。前不久,他們聽到附近一家傘具加工廠允許把配件領回家中加工的消息后,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往。“沒想到真讓帶回來加工,這些都是手工活,也不需要啥技術,每天掙得比開小賣店還多。”老太太樂呵呵地說。
告別兩位老人,記者來到位于前營子村的賢豐雨具加工廠。生產車間內,20余名工人有的在裝控管,有的在砸傘頭。67歲的劉素蓮雙手不停忙碌著,她面前堆著幾大箱加工好的傘管成品。
賢豐雨具加工廠成立于2018年。當時,正是脫貧攻堅緊要關頭,正在福建某傘廠務工的張婉麗夫婦積極響應卞路口鄉黨委、鄉政府的號召,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返鄉創業。他們利用扶貧車間建起賢豐雨具加工廠,吸收困難群眾進廠務工,進行雨傘龍骨、傘頭、空管等配件代加工。
“劉素蓮是首批進入賢豐雨具加工廠務工的困難家庭人員。她最初的工作是為傘骨穿條,后來被調到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裝控管崗位。因為她操作技術熟練,每天可裝控管200打(每打12個)左右,是廠內收入最高的工人之一。”該廠經理張婉麗說,目前,直接在賢豐雨具加工廠務工的群眾有100多人,一些群眾由于離廠區較遠,上班不便,就把配件領回家里加工。
臨近中午,記者來到沈丘晨越傘業有限公司。在2000余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近百名工人有的在裁剪傘布,有的在縫合傘面,他們按照不同分工有序忙碌著。
“我們除了自己加工一部分配件外,大部分配件是其他廠家生產的。一把成品傘生產下來,需要幾個配件廠同時供應零部件。”該公司負責人付好原說。
沈丘晨越傘業有限公司目前有兩個組裝工廠和兩個配件加工點,有員工250余人。該公司以生產折疊傘為主,有5個系列20余個品種,全年可生產成品傘30余萬把,大部分銷往浙江一帶,少部分出口海外。
截至目前,該鄉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注冊的傘業代加工廠家有47家,家庭式小作坊、小加工點不計其數。該鄉有6000余人從事雨傘配件代加工業,人年均收入4萬元。
“雨傘代加工業成為了我們鄉名副其實的增收‘保護傘’。”卞路口鄉鄉長孫鳳濤笑著說。
為實現傘業全鏈條生產,2024年11月份,在卞路口鄉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沈丘縣傘業行業協會注冊成立,吸納會員83家,會員單位遍及江蘇省、浙江省、河南省的多個縣市。該協會成立后,協會會員與省內外多個傘業生產廠家建立起了合作關系。2024年年底,該協會簽訂代加工傘骨訂單合同近1億元。
卞路口鄉傘業代加工規模的發展壯大,不但讓村集體閑置資產得到有效利用,而且解決了農村留守婦女就業以及老年人的創收難題。
孫鳳濤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充分發揮社會資本投資和產業基金作用,通過沈丘縣傘業行業協會的力量,引入拉絲、制管等雨傘配件企業,利用閑置校園再建設12家傘骨代加工村辦企業,著力打造全產業鏈雨傘生產和傘業配件代加工基地,力爭實現“全國三把雨傘,其中一把卞路口造”的目標。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