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化肥產業升級記
□記者 劉彥章 邱一帆
初冬時節,黃泛區農場三川豫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豫龍肥業)的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在半自動化生產線上,機器運轉節奏分明,工人們身著統一工裝,在投料、攪拌、造粒、烘干、包裝等環節各司其職,每天1500噸化肥從這里下線,發往豫、皖、蘇乃至全國田間。
周口素有“中原糧倉”美譽,農業是這座城市的根基。種子、農藥、化肥被視為支撐農業豐產的“三駕馬車”,其中化肥更被譽為“糧食的糧食”。從春耕忙碌到秋收碩果,化肥串聯起生產全鏈條,是保障糧食穩產的“壓艙石”,也是周口鞏固農業大市地位、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撐。
產業崛起:從單點發力到集群發展
走進豫龍肥業廠區,128米高的白色造粒塔格外醒目。這座建筑不僅是豫東南化肥行業的標志,也見證了周口化肥產業向“科技+綠色+服務”的轉型。
“25年前還是小作坊,如今已是豫東南規模最大的化肥制造企業。”豫龍肥業董事長何永正介紹,這座行業領先的造粒塔是生產項目的核心,年產能達60萬噸,搭配高效生產線,有力支撐了區域農業保供。倉儲區內,成噸化肥堆積如山,叉車穿梭裝卸。經銷商李師傅表示:“周口化肥口碑好,周邊省份農戶都認這里的貨。”
作為“中原糧倉”,周口耕地超1100萬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80億斤以上。得天獨厚的農業基礎催生了蓬勃的化肥產業。如今,周口已形成以豫龍肥業、財鑫肥業為骨干,周口市供銷集團為支撐的產業集群。
科技賦能:從“吃飽”到“吃好”的品質革命
“傳統肥料讓作物‘吃飽’,新質功能肥要讓作物‘吃好’!”何永正的話道出了產業轉型邏輯。在豫龍肥業化驗室,化驗員張艷紅正檢測“麥豐素2.0”的指標:“這款新質功能肥采用中國農科院BOS芯片技術,添加聚谷氨酸、黃腐酸等五重成分,具有調土、促根、壯苗功效。”
科技創新成為周口化肥企業的共同追求。豫龍肥業牽手中國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機構,搭建產學研平臺,推動產品向“功能化、專用化”轉型。除新質功能肥外,豫龍肥業的生物菌肥能改善土壤結構、減少化學殘留;億豐肥業的酵素智控肥可實現精準施肥。這些科技含量“滿格”的產品,成了田壟間的“香餑餑”。
數據見證轉型成效:2024年,周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超92%,化肥使用量較2020年減少6.2%。預計到2025年,主要作物化肥利用率將提升至43%以上。在太康縣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配方肥使用率達95.2%,化肥施用量減少8.26%,畝均增產22.34公斤,實現了“減肥”與“增收”雙贏。
綠色轉型:增產與護土協同推進
既要讓農民多收糧,也要讓大地更青綠!
為響應國家農業綠色發展戰略,我市將化肥減量納入“十四五”規劃,出臺相關實施方案,明確化肥、農藥使用量遞減目標。全市化肥企業紛紛升級工藝、嚴控排放,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企業運營。
在綠色產品研發上,生物菌肥、有機無機復混肥成為重點方向,這類產品能減少化肥殘留,保護土壤健康。
在化肥生產上,豫龍肥業通過技術革新優化工藝,降低能耗和排放;嚴格執行ISO9001質量體系,從原料入廠到成品的全程精細化管控,產品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100%。
不僅如此,周口農資人還探索出“種養結合”的循環模式,太康縣恒爾肉牛場年處理糞污3萬噸,生產有機肥5000噸,實現了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如今,綠色已成為周口化肥產業的鮮明底色。從追求產量到生態優先,產業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良性互動。
服務延伸:從賣肥料到全鏈助農
“在家門口上班,月工資按時發,還能照顧老人孩子!”豫龍肥業老員工王大姐的話,體現了企業對鄉村的反哺。
在周口,化肥產業已超越單純產銷,延伸出全鏈條農業服務。農技服務的精準落地讓農民直呼“解渴”。豫龍肥業組織專家深入田間,開展免費技術指導,推廣微生物菌劑、水肥一體化等綠色技術,幫助農戶省肥節水又增產。從“賣產品”到“送服務”,企業正以全鏈條服務賦能現代農業。
銷售端新意十足。鹿邑縣供銷社通過直播帶動化肥流通,川匯區供銷社培育“村播”隊伍,讓優質化肥和農技服務直達農戶。
周口市農業農村局農業專家指導組組長杜成喜表示,當前周口化肥產業既面臨數字化、智能化新機遇,也存在中小企業創新不足、同質化競爭等挑戰。但隨著集群效應持續釋放、科技賦能不斷深化,周口化肥產業正以科技為基、以綠色為魂,在保障糧食安全、賦能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