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凱 文/圖
編者按
在防災減災工作中,“地震”一直是公眾比較關注的話題。但大眾對地震的關注,可能僅限于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或許大家不知道,在我們城市一個偏僻的角落里,有人卻在晝夜關注著地球內部的每次“心跳”。正是他們默默無聞的堅守,我們才能對大地之下的任何“風吹草動”作出嚴謹、科學的判斷。
正值青春,扎根地震監測一線
在中心城區太清路與健康路交叉口往北,有一條幽靜的水泥路,步行10多分鐘便能看到一處不起眼的院落,這里就是周口地震監測中心站。如果不是刻意尋找,很難發現在熱鬧喧囂的城市中還有這么一處“寂靜之地”。就是在這個不起眼的地方,該中心站工作人員王永蘭從17歲參加工作,已經在這里堅守了35個春秋。
1990年,剛剛踏入社會的王永蘭來到了周口地震監測中心站(原河南省周口地震臺)。“剛來的時候,一眼望去用‘荒無人煙’來形容這里一點都不為過。中心站的周圍都是農田,道路泥濘,陰天下雨積水能淹沒到膝蓋。”王永蘭說,因為地震監測工作的特殊性,中心站需要建在適合觀測的地方,她倒也能理解。
“要在每次數據變化中分辨出哪些是自然界或人類活動發出的正常‘聲音’,哪些‘聲音’是地震的前兆,這需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在這里都是24小時值班,不存在節假日。當時的設備需要人工讀數,不像現在是數字化的,很多數據全是靠我們對照著圖紙一點點計算。”王永蘭告訴記者,除此之外,這里并不是坐在值班室里看著儀器就行,而是還有很多戶外工作。“比如查看地電阻率,不論是什么季節,我們都需要在零時、7時、11時、15時、19時準時記錄相關數據,有時候需要1小時記錄一次。”王永蘭認為越是工作條件不好越要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作為一名“地震人”,責任重于泰山,無論何時都必須堅守崗位,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
孤獨的“守站人”
從清晨到日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燈火,枯燥的值守工作對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2019年,已經在這里工作了29年的王永蘭遇到了單位“青黃不接”的局面,老一代人逐漸退休,新人還沒得到補充,加上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王永蘭成了孤獨的“守站人”。“這么大的院子你一個人不怕嗎?”面對記者的疑問,王永蘭笑著告訴記者,這里就是自己的“家”,不存在怕不怕的問題。“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來單位時穿的是棉衣,等到我下次回家時已換成了單衣。”
35年,見證地震事業的發展
在地震監測中心站值班室內,記者看到,電腦和大屏幕上各種數據信息一覽無余,現代化設備在平穩地運轉。王永蘭指著電腦上顯示的地震波形感慨道:“現在設備越來越先進了,相關數據在計算機上一目了然,而且可以直接對接上級,科技越來越發達了。”不僅是各種先進設備逐漸替換了傳統設備,從2023年開始,陸續有研究生等高學歷人才加入到隊伍,加上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這里的工作環境早已煥然一新。“和年輕人交流時,我會向他們講述在這里工作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希望他們能扛牢肩上的責任,用青春和汗水扎根于此。”令人欣慰的是,如今,這里的年輕一代地震工作者沒有忘記堅守的意義。
為了做好流動觀測,寒冬臘月,這群年輕人在零下幾度的野地里架設備、守儀器,一蹲就是幾個小時,手凍僵了搓一搓,腳凍麻了跺一跺。為鎖定干擾源,反復與各部門協調溝通試驗,不放過任何一絲可疑的干擾信號。最終,這群年輕人成功將漏電干擾源精確鎖定,解決了地電場的干擾問題,為地震監測工作掃清了障礙。
“從他們身上真真切切看到了老一輩‘地震人’的堅守和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王永蘭欣喜地說。
■記者手記
在僻靜、遠離城市喧囂的環境中一干就是35年,從17歲的花樣年華到如今青絲變成白發,在這35年中,王永蘭經歷了身邊同事一個個離開,也經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見證了她守護的地方一天天發生的變化,更看到了一張張新面孔的加入、一臺臺新裝備的投入使用……
其實,王永蘭也向記者講述了曾經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比如,有次汛期期間,中心站突遭大風襲擊,電線被刮斷。在緊急維修時,她整個腿上爬滿了蚊蟲……
正如王永蘭所說,“地震人”常常遠離喧囂,學會“堅守”,因為他們的背后是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