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淮師75級政文班老師同學
■范良
范良,1972年12月入伍,河南項城人。瀘州軍分區原司令員。兩次參戰,四次立功,先后被原成都軍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旅團主官,“5·12”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書法作品“我心向黨”獲四川省寫經典一等獎。他的詩作獲成都市軍休功臣榮譽療養詩歌、散文創作比賽一等獎,文學作品獲軍休雜志文學組一等獎。
收到學禮寄來的大型回憶文集《永遠的淮陽師范》一書后,剛從長沙歸來的我如新人初見,立馬迫不及待地端詳、翻看、閱讀起來。我半生當兵打仗,搶險救災,對大部頭書籍一向少有興趣,但《永遠的淮陽師范》不同,拿起來就舍不得放下,越看心潮越激蕩,越讀情感越濃烈,越想意義越深遠。
七三級政文班翟國勝寫道:“淮師兩年,風風雨雨。在校時一心想離開它,但畢業后又很想念它。”1999年5月,我寫了一首《淮師九十周年校慶感賦》的小詩,發表在5月26日的《周口日報》上:“九十華誕又相逢,千年古城樂融融。喜看母校容貌新,欣聞學友事業成……相約百年校慶日,再回母校觀校容。”遺憾的是,母校2002年更名,2011年搬遷,“百年校慶日”,再也沒有等來。對于淮陽師范的消失,戴俊賢老師的詩《你在何方》,更是字字錐心,句句泣血:
總以為時間久了會把你遺忘
孰料往事的酒愈陳愈香
記憶的筆不停地刻畫
描繪你歷久彌新的形象
想起你就想起我的青蔥歲月
想起同學少年時的神采飛揚
……
如今你變成了一塊石頭
任憑風吹雨打不改滄桑
我的母校我的同學我的恩師
你在何方你在你在何方
站在“淮陽師范遺址”紀念碑前,萬千淮師學子如失去母親的孩子一般難過失落。與淮師學子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戴俊賢老師,深知淮師人期盼,振臂一呼,正如顧之川博士在《編輯手記》中記載:“戴老師命我起草征文邀請函。邀請函一經發出,眾校友熱烈響應,應者景從。或開啟記憶閘門,追懷如歌歲月;或重溫青春時光,尋找激情芳華;或提供校友信息,分享成功喜悅。”“眾校友把對母校的懷念和感恩之情訴諸筆端,一篇篇飽含深情的文章源源不斷地推出。”
重冰覆蓋下的同學情、母校愛感天動地。北京天地人全圖書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寶青,為征文活動設立編輯部,無償提供服務,承擔出版發行所有費用。郭學禮、李紀龍、程玉成等精心策劃建立同學微信群,全力投入征文活動。張保安、張華中、劉廣斌、楊小波、張詞江等當仁不讓,盛舉共襄……經過三年多努力,凝聚著眾多淮師校友心血、閃耀著百年名校忠誠信仰、交織著百年學子熱血希望的經典之著——《永遠的淮陽師范》,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閱兵的隆重時刻,驚艷出版。這是萬千淮師人獻給祖國母親的生日厚禮,是青春之歌百年學府的嘹亮回響。
朝斯夕斯,念茲在茲。手捧由河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新華書店公開發行,不負人民、無愧時代的《永遠的淮陽師范》,我的思緒又飛回到了“靜看蘆花隔岸生”的青春校園。
1972年12月我應征入伍,戀人鄧美蘭1975年秋也入讀淮師。很遠很遠的地方,是我當兵的地方;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她讀書的淮陽。
她在淮師我在蜀,
日盼信來夜憂書。
萬般情意裝不下,
寒到湖邊信到無?
1977年初,我終于有了回家探親和奶奶父母姐姐弟弟一起過春節的機會。我們沒結婚,我的歸隊日也成了她的返校日。正月十六,我們一同乘車從老城到水寨,第二天一大早,就坐上了從項城經淮陽到開封的長途班車。
汽車開出項城站,經過沙潁河大橋,一路向北往淮陽疾駛。車越開越快,沙河越來越遠,龍湖越來越近,即將分別的手也越握越緊。
上午九時許,車到淮師校門口,她下車了,汽車開走了。看著久佇不去的她,真不知道該用何種語言表達我當時的離別之情。
年華似流水。2022年春,微信又把同學們聯系在了一起。看著鄧美蘭“微信群里話當年”,我也被感染得閑散不再,老發少狂。翻箱倒柜尋找鄧美蘭從淮師寄來的信件、照片,分享同學們久別重逢的喜悅。
2023年春,鄧美蘭回鄉探親,終于有機會與久別46年的老師同學在“周口人家”重逢相見。作為淮師女婿,我禮節性地向老師、同學敬酒,恭祝班主任——戴俊賢老師福海壽山。此時的我哪里知道,戴老師學生時代就上過《解放軍報》,編著的連環畫冊《逼上梁山》更讓他小有名氣,留校任教十年后,調任黨委機關歷練多年。但真正讓我對戴老師敬重的,還是由他發起,并親自主編的《永遠的淮陽師范》,這部大型回憶文集。
文集上下兩卷,遴選了106篇回憶文章、42首詩詞歌賦、32幅書畫作品、52張歷史照片及711位曾經在淮師工作的人員名錄。“名師風采”“情深似海”“青春回眸”,百年潮未落;“凌云筑夢”“藝林擷英”,風起再揚帆。我尚未讀完全書,不知80萬字看一遍花費多少時間,更難以想象跨度近百年,涉及幾代人的資料圖片、教學筆記、學術論文,篇篇相得益彰,卷卷融匯生輝,需要編者付出多少智慧和艱辛。但我知道,把浩如煙海、雜亂無序的零散資料,整理成書不容易,讓正規出版社出版更難,被黨和政府列入重點工程項目出精品,更是難上加難。
選裁、歸類、編著合集,從來不是按部就班、一蹴而就的素材疊加,它是一次全新的再度審視和二次創作。縱觀《永遠的淮陽師范》串點成珠、聚指成拳,積小勝為大勝的整體突破,我對戴老師的精品意識、戰略眼光、決勝能力更是擊掌稱頌、拍案叫絕。
幾年前,戴俊賢老師請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原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顧之川博士起草征文邀請函時,不會想到當年的征文活動,會成為今天的“文藝創作精品工程”,更不會想到中共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少青會親覽樣書。這是《永遠的淮陽師范》的殊榮,百年學府的驕傲,更是周口市委宣傳部對戴俊賢老師和顧之川博士的高度肯定與禮敬。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