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者小檔案——
魏亞欣,周口市川匯區七一路街道文明社區黨支部書記。他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在文明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激發基層活力,帶領群眾從內到外打造文明社區、幸福社區。
在文明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探索參與搭建黨群聯心網,實施“黨建+全科網格+服務”工作模式。通過科學劃分片區、劃片包干,實現“一格多能、一網統管”,深入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創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黨建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我通過溝通協調,推動社區黨支部積極落實“雙報到”機制,有效激發了黨員參與治理的動能。目前,轄區內已有3家單位的黨組織主動與我們片區結對共建,208名在職黨員到片區報到,累計認領居民“微心愿”47件,辦理民生實事13件。
精神文明建設強不強,關鍵看服務群眾的水平高不高。為提升社區服務水平,我與社區工作人員共同推行“四單”服務機制(居民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把實事辦到小區,落實為民服務,切實解決群眾困難。
深厚的群眾基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為激發居民自治活力,我運用“三個組織作用發揮”工作機制,推進共建共享: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和黨群議事會作用,已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20個;強化社團組織培育,以“熟人圈”“興趣圈”為突破口,挖掘黨員骨干和草根能人,成立紅歌會等公益社會組織6支,開展各類文體活動102次;加強志愿組織建設,組建8支專業志愿服務團隊,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96次,努力通過文明實踐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和社區文明程度。
我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秉持“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將居民需求清單轉化為項目清單,定期舉辦文藝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建立健全首問負責制、領辦代辦等工作機制,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一站式”服務;協調完善便民配套服務設施,設置中醫館、棋牌室、活動室、志愿者服務站等,集活動、交流、展示、服務功能于一體。這些以人為本的舉措,顯著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助力我們奮力打造的中心城區宜居宜業新高地,讓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我的工作也獲得了認可。 2024年2月24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以《暢通“微循環”,打造便利圈》為題,聚焦“15分鐘便民生活圈”,對我們社區“街區、社區、小區”三區融合片區化改造的精神文明建設實踐進行了專題報道。在一個個電視鏡頭中,我看到通過點亮幸福和諧星圈出的群眾幸福生活,看到富有文明社區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新路徑被推廣到全國,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得到肯定,我倍感驕傲和自豪。
今年我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站在新起點,面對更高要求,我將保持謙虛謹慎,立足本職崗位,持續改進工作方法,努力讓文明社區更加文明、讓群眾更加滿意,為周口市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②11(記者 喬小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