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強
在各類慢性疼痛中,有一種常常被忽視的類型——頸源性頭痛,它正是導致許多患者長期默默承受痛苦的代表性疾病之一。
頸源性頭痛,顧名思義,是由頸椎或頸部軟組織病變引發的頭痛。它與常見的偏頭痛、緊張性頭痛不同,癥狀源自頸部,卻放射至頭部。
頸源性頭痛的患者通常會感到后腦勺、頭頂或太陽穴區域有持續的酸脹痛,且多數只出現在一側。這種頭痛會隨著患者轉頭、低頭或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而加重。同時,患者還會感覺脖子像根僵硬的棍子,活動不靈活。嚴重時,還可能伴有頭暈、惡心和怕光的感覺。
頸源性頭痛與頸椎病導致的頭痛是一回事嗎?幾乎所有因頸椎病導致的頭痛,都可以歸類為頸源性頭痛;但并非所有頸源性頭痛都源于頸椎病。頸椎病是導致頸源性頭痛最常見的原因,但頸源性頭痛這個診斷的范圍更廣,它還包括了那些由頸部肌肉勞損等問題引發、但還未達到頸椎病標準的頭痛。因此,并非所有頸源性頭痛都源于典型的、有影像學改變的頸椎病,比如有些患者的頭痛可能僅僅源于長期的低頭姿勢導致的肌肉筋膜問題。所以當醫生診斷是“頸源性頭痛”時,是在描述頭痛的來源在頸部,而要確定是不是“頸椎病”這個具體病因引起的,還需要進一步的檢查。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頸源性頭痛呢?隨著手機使用時長的增加和久坐生活方式的蔓延,發病人數仍在持續增長。
長期維持固定姿勢的職業人群如辦公室職員、程序員、教師等,由于頸椎持續承受壓力成為高發群體;中老年人因頸椎退行性改變更易患病;有頸部外傷史的患者、長期姿勢不良的低頭族,以及睡眠姿勢不當的人也都是易患人群。
如何預防頸源性頭痛?關鍵在于避免長時間低頭,建議每使用電腦或手機30~40分鐘就起身活動頸部,做簡單的仰頭、轉頭拉伸;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讓頸椎在睡眠中保持自然曲度;平時加強頸肩部鍛煉增強肌肉支撐;注意頸部保暖,避免冷風直吹。總之,養成良好的生活姿勢習慣,就能有效降低發病風險。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頸源性頭痛的困擾在于其隱蔽性與慢性化趨勢。隱蔽性表現在,患者通常感覺是頭部在痛,因此會反復在神經內科、康復科等科室就診,進行頭部CT、MRI等檢查,結果卻多為正常,導致病因難以被發現。慢性化:初期可能僅為偶爾發作,但隨著頸椎退行性變化或頸部肌肉勞損的加劇,發作會越來越頻繁,程度加劇,嚴重影響睡眠、工作和情緒,使患者逐漸成為“疼痛弱勢群體”。
科學應對頸源性頭痛,關鍵在于精準診斷與階梯治療。對于病史較短、癥狀較輕的患者,首選保守治療,包括頸部按摩、熱敷等物理療法,必要時可口服止痛藥物。當保守治療效果有限時,可采用神經阻滯治療。這種方法將消炎鎮痛液精準注射到病變的頸神經周圍,能有效消除神經炎癥,緩解周圍組織卡壓,操作簡便,在門診就可完成。若神經阻滯后疼痛反復,那么推薦患者接受神經調控治療。在超聲引導下,通過脈沖射頻對神經進行電調節,從而改善神經功能,這種治療手段安全無創,需要時可重復采用。對于頑固性頭痛患者,建議行神經消融術。治療時通過測試電流精確定位疼痛責任神經,采用射頻或等離子技術對神經進行適度處理,可顯著降低神經活性,實現持久鎮痛。這種治療手段技術針對性強、安全性高,是重癥患者的理想選擇。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