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出差期間,借道去了一趟寧波,到寧波大學看侄子。
寧波大學的香樟樹雨水滴答,空氣濕漉漉的。侄子穿著一件藍色風衣,額前的碎發被風吹得微亂,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沉穩。走近了我才發現,他的衣服不算新,手指關節處還有一層薄繭——后來才知道,那是做家教長期握筆留下的痕跡。
“叔,你怎么來了?”他興奮地和我打招呼。他買了輛電動自行車,方便上學,也方便家教時出行。他騎車載著我,在蒙蒙細雨中參觀校園。從教學樓、圖書館、大操場,到食堂、宿舍,他一一向我介紹。我們到校外找了一家牛肉面館,可能這家面館他經常來,也可能是河南人愛吃面。我看著他翻著菜單,最后點了兩碗面,再無其他。我說再加兩個菜吧,他說吃不完浪費。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的自己。同樣是在大學校園,同樣是口袋緊張,同宿舍那位富家子弟的柜子里永遠是別人送的成堆零食,大家圍坐分享時,我就找借口躲去圖書館、操場,怕觸碰到那份格格不入的窘迫,怕吃人家的而不能回請。周末,同學們結伴逛街購物看電影,我揣著每月幾十塊錢的津貼,在學校后門鄭州金水河邊的地攤前蹲半天,只為淘一本半價的舊書、一個能湊合用的肥皂盒。
“叔當年非常摳門呢!”我笑著打破沉默。侄子愣了一下,眼里閃過一絲驚訝。我用筷子撥了一下碗里的面,慢慢講起那些往事:“我上大學時省吃儉用,畢業時存折上能攢下300塊錢。”
侄子低著頭,說:“今年我媽生病后,我覺得要多掙點錢,減輕家里負擔。周末做9個小時家教,能掙1000多元,夠我零花,還能給女朋友買小禮物。”我看著侄子的臉,他分明還是個孩子,卻逼迫自己扛起了不屬于這個年紀的重擔,就像當年的我把窘困藏在心底,用沉默和節儉武裝自己。
我放下筷子,說:“叔當年最大的遺憾,不是沒吃過好吃的、沒穿過新衣服,而是讓窘困掩蓋青春該有的朝氣。”
我想起有一次,學校組織觀看電影《大決戰》,結束后同學們紛紛打車返校,只有我找借口步行,最終因遲到挨了批評。我也想打車回去啊,可一想到車費要十多塊錢,夠我買幾本書,就把這個念頭壓了下去。事情過去了,但那種自卑和怯懦,卻像藤蔓一樣纏繞著我,多年沒能散去。
“可你不一樣啊!”我看著他說,“以前咱們家條件差,你爺奶能供你爸、你姑和我上大學就已經拼盡全力了,我們只能省吃儉用。現在你爸有體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錯,你媽身體慢慢好轉,治病也有醫保,家里也不用你這么拼命地補貼,你沒必要這么嚴格要求自己。”
侄子眼神閃了一下,說:“我前天打電話,聽說我媽恢復得不錯,化療掉的頭發又長了出來。我想好好努力,不給家里添麻煩,靠自己養活自己。”
我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叔以前覺得每省下一分錢都能給自己安全感,可后來發現那些年錯過的快樂、丟掉的自信,比金錢更珍貴。你現在年輕,有精力去奮斗,也該有勇氣去享受青春——和朋友去逛街、看喜歡的電影、去外面的世界走走,哪怕只是在校園里散散步、曬曬太陽,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給心靈充電。”
……
我們坐在面館里,從他的學習聊到他的感情經歷,從我的過去聊到他的未來。
我對他說:“別把周末都用來做家教,留一天給自己,去打一場球,去和女朋友散散步,或者宅在宿舍里看看劇、睡懶覺,‘5+2’的生活只會讓你越來越疲憊,最后迷失自己。”
我想起當年因為我過于節儉,拒絕了很多社交,錯過了很多和同學們相處的機會,讓人覺得不合群。現在想想,那些一起玩鬧、一起成長的時光,才是大學生活最寶貴的財富。積極向上不是逼自己不停歇,而是在努力的同時也懂得善待自己。
侄子點點頭,嘴角慢慢揚起一個釋然的笑容:“叔,現在我明白了,好好照顧自己,保持陽光的心態,也是一種責任。”
看著他眼里重新燃起的光彩,我感到欣慰。是啊,時代在變,生活條件在變好,我們對孩子的期許也該變了。當年的我們,在貧窮中學會了堅韌,卻也留下了自卑的傷痕。現在的孩子,應該在奮斗中學會自信,在努力中享受青春。
離開學校的時候,侄子送我到門口,他揮著手說:“叔,下學期我就把家教時間調整一下,周末約女朋友去爬山!”看著他轉身跑向宿舍的背影,腳步輕快,像卸下了千斤重擔,我忽然覺得,這場對話不僅是我對他的期許,也是我對自己過往的和解。
愿每個年輕人都能明白:青春可以奮斗,但不必沉重;可以節儉,但不必自卑。不負韶華,不是要耗盡所有力氣,而是在奮力前行的同時,也能留住心底的陽光和快樂。